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着力打造全国首个海绵车辆段—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心圩车辆段建设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 发布时间:2018-01-11
  • 信息来源:建设分公司场段部
  • 作者:谭照峰
  •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1.png

2.png3.png

4.png5.png

       南宁市于2015年4月被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上可谓是先行一步,现已建设完成多个示范项目。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目前国内外轨道系统的车辆段排水技术还停留在快排和防洪为重点的传统雨洪管理阶段,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仍存在空白。而轨道系统的车辆段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一直存在,转变排水思路,轨道系统车辆段建设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是应时而为。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中小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地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统筹结合的原则以及“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控制体系原则,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响应南宁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填补区内外车辆段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的空白,基于轨道系统的车辆段场地实际条件,心圩车辆段充分考虑南宁地域气候、经济、技术等条件,筛选并分析了适合车辆段的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海绵城市方案分析和计算,确定了轨道系统车辆段构建海绵城市的设计思路、低影响开发措施与设计流程,实现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结合场地自然景观,在尽可能不破坏景观设计理念的情况下进行心圩车辆段海绵化设计。在原总平绿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及利用景观水体作为湿塘、雨水收集回用来渗透、滞蓄、收集项目场地内的雨水,达到雨水径流量控制率要求。主要将雨水引至实土绿地内“渗、滞、净”处理为主,在室外绿地考虑设置下凹式绿地及雨水花园,保障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的同时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室外停车位尽可能设计为生态停车场。同时,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专利技术,在办公区内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区。湿塘和蓄水池有效储存雨水进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量外排。湿塘拟收集部分轨道区的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收集湿塘南侧部分轨道区的雨水,排入湿塘,充分发挥湿塘的调蓄下渗作用。雨水调蓄池根据汇水分区设置,采用玻璃钢蓄水池,经过沉淀过滤及消毒的雨水由回用水泵提升至地面回用水取水栓,供绿化、景观补水及道路浇灌使用。
       心圩车辆段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探索出的经验、技术要求,将为区内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城市的车辆段项目提供类似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借鉴,成为展示轨道建设系统雨水管理领域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重要窗口。